病在阳则热而脉躁,病在阴则寒而脉静。真者假之本,浅陋者只知见在,精妙者疑似独明;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,学力足以尽求本之妙,始可与言治矣。
又有谓“小儿为纯阳之体,多宜清凉之治”者,此说尤为误人。谓升散之,湓涌之,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。
邪气之中人,高下有度∶身半以上者,邪中之也;身半以下者,湿中之也。又曰阴与阳绝,则阳不附阴,故当补足太阳,泻足少阴,使刚柔相济,则乖者和矣。
一曰阴道实则阳道虚矣,所谓“更虚更实”也。其最深者则伏冲、伏膂之脉,故按之不能及其处。
热盛于外,则肢体躁扰;热盛于内,则神志燥烦。脏气不足,则脉见于此。
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,用药活泼之机关,间有略而未详者。 颧骨者,骨之本也。